她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她选择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在马克思的心里,爱情是神圣的,当他对燕妮说出“我爱你”时就已经意味着“永远”。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感受到了什么是爱,知道一个男人应该如何去爱自己所爱的女人,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他的榜样。他看到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珍惜地疼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怀孕时,以及因生孩子而身体虚弱时,他亲眼看到父亲分担着母亲的每一份细小的忧虑和快乐。父亲是爱情专一的人,他还经常教导儿子们尊重女人。这使马克思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亲在爱情问题上的高尚。

当然,他心中对爱情的理解,还不只是这些。在他看来,爱情和知识一样,是永远取之不尽的;爱情和真理一样,是不断发展的,不易达到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和燕妮的爱情中表现了一个伟人非同常人的追求,他用自己毕生的爱一直在实践着他对燕妮的爱的承诺。

短暂的相距,又要离别了,心心相印的两个人又要经受离别的痛苦了。在马克思的心里,不仅仅在柏林,而且在整个世界中,也不会再有像燕妮这样动人的合意的姑娘,燕妮是唯一的、最完美的女性,世界上最美丽、最聪明的女人在燕妮面前也会显得暗淡无光。这就是他心中的燕妮。他对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美好和坚定的向往。马克思的一生就这样用整个的心灵,清晰的头脑,爱着燕妮。正是这种忠贞的爱,宛如尊敬、骄傲和相等的智力铸成的铠甲,使他隔绝了一切诱惑,而始终如一地爱着他心爱的姑娘燕妮。他忠实于燕妮,不仅是因为这种忠实符合他对爱情道德的理解,也不仅是因为他父亲的教诲和叮嘱,更不是因为爱情誓言对他的约束,而是因为他必然这样做,因为他爱她。

燕妮也是如此深爱着马克思。一次燕妮和一个女作家谈话,当那位女作家发现燕妮书

架上有许多哲学书,于是便谈到这些书读起来的艰难。

可燕妮却说:“我开始读这些书的确不容易,但是当我读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东西,我便习惯了抽象的思想和新名词。我读这些书只是想了解一下充满我未婚夫生活中的那些东西。”

这位女作家对她说:“就您的教养、书信和口才的雅致风格,亲爱的,您的确可以在文坛上享有地位,不但如此,甚至……”

燕妮打断了她的话反对道:“我情愿当他的助手、平等的朋友和同路的人。我想,这种幸福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得到的。他的成就和喜悦会使我获得由衷的快乐,一种如同自己成功一样的快乐。我们还在恋爱,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共同生活、白头偕老的时候,用五六年的时间来作巨大而又必须的考察大概不算长。我希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课桌上的玫瑰(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39网盘只为原作者曾宏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曾宏燕并收藏课桌上的玫瑰(全文)最新章节第二版后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