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很认真地回味了孟小冬所说的那句话,越想越觉得太亏欠她了。他了解她和梅兰芳的那一段情,因此他也知道她对于名份的看重。他突然想到,自己年老体弱,小冬不过才40出头,万一自己先离世,她该怎么办?这么多年来,她跟着他,陪着他,照顾他,给他安慰,给他精神慰籍,她付出了一切,难道给她一个名份不是理所当然的嘛。于是,他当即决定,将去法国的事儿放一放,先刻不容缓地办一件大事:举办婚礼。

不久,在九龙饭店,62岁病入膏肓的杜月笙和42岁风韵犹存的孟小冬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婚礼。对此,姚玉兰有些不情不愿,她倒不是反对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实际上,孟小冬早就是杜月笙的人了,在外人眼里,他俩早就是夫妻了。因此,举办婚礼,不过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她只是觉得,杜月笙那么大年龄了,又病歪歪的还不知能活几天,这样大操大办婚礼,实在有些丢人现眼。反过来说,她对孟小冬长年无名无份地生活在杜家,也总有些心存不安。

婚礼上,杜月笙很认真地让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们给孟小冬磕头,称呼她一声“妈咪”,称呼姚玉兰为“娘娘”。之前,孟小冬是他们的“阿姨”、“孟阿姨”、“小冬阿姨”、“孟小冬阿姨”。一声“妈咪”之后,孟小冬分别给儿子、女婿们每人一套西服衣料,分别给女儿、儿媳们每人一块手表。

这声“妈咪”,也意味着孟小冬从此有了名份。然而,这就是她追求的名份吗?显然不是。如果这是她追求的名份,那么她当初为什么还要离开梅兰芳?难道做杜月笙的第五房姨太太,要好于做梅兰芳的第三个妻子吗?性情刚烈的她,为了摆脱“妾”的命运,毅然离开梅兰芳,却又心甘情愿地做了杜月笙的妾。也许当初她跟梅兰芳,是出于感情,感情至上的时候,她不能容忍妾的身份;后来,她跟杜月笙,更多的可能是出于依靠。既然如此,她也就不计较那么多了。所以,不能说她命该如此,因为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孟小冬和杜月笙在香港举办婚礼的时候,梅兰芳口述的回忆录《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开始在上海的《文汇报》上连载,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这部回忆录中,梅兰芳只字未提孟小冬。

随后,梅兰芳携家带口,由上海返回北京。早在1949年7月,梅兰芳赴北平参加“文代会”时,周恩来曾专程看望了他,诚恳地表示希望他到北平工作,并嘱有关方面尽力促成此事。梅兰芳不好拂逆周恩来的一番好意,加之他后来先后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京剧研究院院长等职,进京自然更利于工作。从此,他在护国寺街定居了下来(这里后来成为梅兰芳纪念馆)。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梅兰芳和孟小冬:还原梅孟之恋真相(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39网盘只为原作者李伶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伶伶并收藏梅兰芳和孟小冬:还原梅孟之恋真相(全文)最新章节齐如山劝走,梅兰芳却留在了大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