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工花旦,却又不满足于本行,他大胆革新身段、表情、神气、台步以及扮相,打破了过去京剧舞台上贞女烈女“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动作程式,又吸取青衣的唱工技巧,逐渐红透京城,成为“同光十三绝”之一,也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成为班主(另外三个班是三庆班、春台班、和春班)。

梅兰芳日后在京剧舞台上不断创新和变革,与其说是基于他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意识、善于听取有识之士建议的从善如流的虚心态度,倒不如说是他的血管里本就流淌着祖父遗传下来的永远向前的血液。他不仅完全继承了祖父不安现状勇于冲破传统樊笼的个性而在祖父奠定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花衫”这一融青衣、花旦于一炉的新的表演方法,更延袭了祖父诚实好学而精通音韵、唱腔、书法的文化素养,正如梅兰芳自己所说:“我好结交、善看书、爱绘画及收集文物的习性,也可说是祖传给我的天资。”

孟小冬的祖父孟七,本名孟福保,又名孟长七,“孟七”是他的艺名。在他的三子孟鸿荣被人称为“小孟七”后,孟福保就被人称作“老孟七”了。孟家祖籍山东济南。跟梅巧玲不知何时进京一样,孟七具体是什么时候来到北京的,已无从考证。据估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一个唱戏的,如何跟太平天国运动扯上关系呢?这颇具戏剧性。

早先,孟七和他的哥哥孟六一起在戏班里唱武生和武净。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时,年轻的又有一身好武艺的孟七怀着一腔热血毅然脱离戏班,南下江苏投身太平军。他在军中是否建立功勋,甚至是否真正意义上参加过和清军的作战,都不得而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在军中办了一个同春班,因为孟七是唱戏出身,又有武艺,自然而然地被聘为同春班教习。闲时,他教徒授艺,当然,既教唱戏,更教武艺。战事间隙,他们以唱戏、表演劳军。

自然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孟七不得不重操旧业,北上搭班,继续以唱戏为生。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他进了京。目前可知的是,他在北京最早搭的戏班是久和班,常演《铁笼山》、《收关胜》、《八蜡庙》、《下河东》、《大名府》、《武十回》等武戏。由于他武艺超群,当时的受众群又都是男子,偏爱武戏,因此他很受欢迎。同治初年,他应上海丹桂茶园老板刘维忠的邀请,和同班的杨月楼、任春廷、沈韵秋等同往上海。从此,他滞留于沪。

梅巧玲1860年娶著名小生陈金雀之女陈氏为妻。陈氏心地善良,善于治家,比梅巧玲小2岁。两人婚后育有二子二女。两个儿子,一个是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一个就是他的父亲梅竹芬。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梅兰芳和孟小冬:还原梅孟之恋真相(全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139网盘只为原作者李伶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伶伶并收藏梅兰芳和孟小冬:还原梅孟之恋真相(全文)最新章节齐如山劝走,梅兰芳却留在了大陆(8)